烈焰之力量:火焰的不可思议魔力

admin 8个月前 (03-27) 游戏资讯 650 0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烈焰之力量:火焰的不可思议魔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超然客公众号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材料二:

展开全文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和“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标志着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开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

B.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C. 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D. 身处弱势的粉丝群体的批评中也会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它们大多会被学院派批评家所漠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 “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C. 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

D. 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 材料一认为,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

D. 材料二中,“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4. 材料一第二、三两段中使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5. 两则材料都谈到“粉丝批评”的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答】(1)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错,材料一是说“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选项偷换概念且曲解文意。

B.“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没有说哪个更重要。

C.“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错,材料二“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是说“创造了机会与可能”。

D.正确。

故选D。

(2)A.正确。

B.“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错,材料一“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可见,“创造性”之说于文无据。

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说法绝对化,材料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说的是“往往”。

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错,材料二“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可见,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但不一定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故选A。

(3)C.“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因果倒置,“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是因不是果。

故选C。

(4)含义:

“圈层化”,“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指的是网络文化群体。

“信息茧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指的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从而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作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的使用,使抽象的论述更具形象性,增强了说服力。

(5)材料一:结合“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可知,侧重分析“粉丝批评”存在的问题,从而论述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现实。

材料二:结合“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可知,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关系,从而指出粉丝群体的弱势地位。

答案:

(1)D

(2)A

(3)C

(4)“圈层化”,指的是网络文化“群体”化现象。“信息茧房”,指的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从而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作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使论述更具形象性,增强了说服力。

(5)材料一侧重分析粉丝批评存在的问题,从而论述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现实。材料二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关系,从而论述粉丝群体的弱势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小屋

【英】彼得·约翰逊

安德鲁和妻子简正在物色一套房子。他们去见一位房地产经纪人。

“我就要来这个城里工作,”安德鲁告诉经纪人说,“我想买一套房子。”

“我能帮助你,”经纪人说,“你能够支付多少钱?”

“不超过1万英镑。”安德鲁说。

“这个城市里,大多数住房价格都在1万英镑以上。”经纪人说。

“一定有的,”安德鲁的妻子说,“我们不需要一所很大的房子,就我们两个人住。”

房地产经纪人在他的笔记本里寻找着。“我这里只有一所房子售价1万英镑,”他说,“山顶小屋。”

“这座房屋有什么问题吗?”安德鲁问。

“不!”经纪人说,“那是一座非常好的小房子。”他继续在笔记本上寻找着。“如果你们喜欢这座房子,”他说,“那就9000英镑卖给你们。”

“相信我,房屋没有任何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卖不出去。它距离城区10公里。”

“10公里不算太远,我喜欢乡村。”简又转向安德鲁说,“我们去看看吧?”

“好的。”安德鲁说,“看一下房子反正不碍事儿。”

他们开车不久就出了城,很快就发现了一座小屋,它坐落在一个小山顶上。

“哦,我喜欢这房子。”简一下车就看到,门前有一大片鲜艳的花朵。

“我真的弄不懂,”安德鲁说,“为什么没有人肯住这儿?这是座很不错的房屋,离城里也不远。这房子一定有什么问题。”

“能有什么问题,亲爱的?这儿挺好的。我太高兴了。”简快步跑上前。

他们走到大门口,用钥匙打开门,走进屋内。里面既干净又漂亮。

“哦,安德鲁!”简说,“这正是我想要的,对我们最合适不过了。我想上楼看看卧室。”

“早上好!”

简和安德鲁迅速转过脸来。一个老头站在大门边。

“你们喜欢这房子吗?”他问道,“你们打算买下来吗?”

“我们正在考虑这件事。”安德鲁说。

“很好!”老人说,“我每周来这儿一次,清扫房间。”

“我打算去看一看卧室。”简说。

烈焰之力量:火焰的不可思议魔力

“啊,对了。”老头说,“那些卧室。哦,告诉我,你们住在城里吗?”

“噢,不。”简说,“我们刚来这儿。”

“我在这座城里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安德鲁说,“所以我们在找房子。”

“是嘛!”老头说,“哦,关于这座房屋,经纪人都跟你们说了些什么?这儿发生过的一切,他告诉你们了吗?”

“不,”安德鲁说,“他没有。他跟我们说,这房子卖不掉。就这些。怎么?这房子还真有什么问题不成?”

“哦,不!”老头说,“这房子这建筑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人们只是不喜欢住在这儿。”超然客公众号

“可是为什么?”简问道。

“是因为那个姑娘,”老头说,“一个男人杀害了他的妻子,就在这儿,在其中一个卧室里。他们都非常年轻,就像你们这样。”

“哦,不!”简尖声叫道。

“他杀了那姑娘并把她埋在地下,就在花丛中。”老头说,“但是警察从来没有找到过她的尸体。人们说,她有时还回到房子里来。她走向卧室,站在床边……”

“哦,不!”简大叫,“请别再往下说了!”

“如果你们买下这座房子,我可以当你们的园丁。说不定还能在院子里挖到那个姑娘。”他说着就转身走出门外。

简和安德鲁相互对视着,安德鲁说:“我才不相信那个故事哩。我们去看看卧室吧?”

“不!”简说,“不要,安德鲁,不要!我不知道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我不敢住在这儿,那个姑娘,她……”

“可是我们再也找不到一座只卖9000英镑的房屋了。”安德鲁说。

“对不起!安德鲁。我害怕。”她双手捂住脸,“带我离开这儿,安德鲁,求你了。”她冲出房屋,钻进汽车。安德鲁走在其后。“我们该对经纪人怎么说?”他问她。

“哦,就跟他说这房屋离城市太远。”她说。

汽车一开走,老头就走回山顶小屋。他用钥匙打开门并走进去。他走进楼上的一间卧室。地板上有些旧衣服,还有一张用旧衣服铺成的床。小桌子上还有旧的食物,桌子边正坐着一位老太婆。

“他们差点就上来了。”她说。

“是的,我知道。”老头说,“我差一点就太迟了,但是我跟他们说了那个故事,那女的信以为真。”他大笑不止,“女人总是这样。他们绝对不会再来了。”

“很好。”老太婆说,“我们又可以在这儿待一两个月了。”

“一两个月?”老头说,“再待一两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德鲁希望能买到一座价格不超过1万英镑的房子,可经纪人说有一座山顶小屋售价1万英镑时,他又怕房子有问题,充分体现他对经纪人的不信任。

B. 安德鲁和简都梦想有自己的美好的房子,但是两人在买房时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安德鲁更在乎房子的价格,而简只在乎房子的环境是否合乎心意。

C. 简原本很喜欢山顶小屋,但一听老头说这个房子出过人命案,就吓得赶紧离开,不再考虑这个房子,也许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她行为可视为人之常情。

D. 小说作者虽然对这对老夫妻的窘境表示同情,但对他们这样的欺诈手段同样表示不满,对他们的态度就像鲁迅对国人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屋环境的优美与其内饰的干净漂亮,既照应了经纪人说的这是一座很好的小屋,又和下文老头讲的故事的恐怖形成对比。

B. 地产经纪人推荐小屋,安德鲁担心小屋有问题,安德鲁夫妇放弃小屋,老夫妻竭力保住小屋等情节都围绕“山顶小屋”展开。

C. 小说叙述视角发生转换:安德鲁夫妇离去后,小说视角转移到老人身上,使原来被隐藏的信息显示出来,结局出人意料。

D.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并推动故事情节,描写简洁生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成员提出一组关键词:生存·人性,请围绕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9. 关于小说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安德鲁夫妇,有人认为是寄居在小屋中的老夫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C

A.“充分体现他对经纪人的不信任”的说法缺乏依据,安德鲁的想法是正常的人性表现。

B.“而简只在乎房子的环境是否合乎心意”错误,简对房子的环境很满意,但她一听说房子有过人命案,马上就离开了,可见,环境只是她看中的一个方面,而且简也不是不在乎房子的价格。

C.正确。

D.“对他们这样的欺诈手段同样表示不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错误,作者并未在小说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倾向,只是客观地反应普通民众的生存现实及人性。

故选C。

(2)C .“小说叙述视角发生转换”错,小说叙述视角始终不变,为第三人称外视角。

(3)①老人为了住在小屋而编造故事恐吓看房人,体现了穷人生存的不易和他们的生存智慧。②安德鲁夫妇购买山顶小屋的过程和老人居住小屋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的同情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

(4)观点一:安德鲁夫妇。①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安德鲁夫妇买房子到喜欢小屋到被恐吓离开小屋的经过展开。②安德鲁夫妇对待小屋的态度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情节的跌宕起伏。③小说的主旨也体现在安德鲁夫妇身上:关注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生存困境,为那些因为听信他人或过于害怕未知的危险而放弃生命中的追求的人可惜。

观点二:寄居在小屋中的老夫妻。①与安德鲁夫妇相比,他们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②虽然小说到后半部分才提到老头,最后才出现老太太,但前面安德鲁夫妇买房的经过都是为老夫妻的出现所做的铺垫。③小说的主旨也体现在老夫妻身上:作者同情老夫妻居无定所的悲修遭遇和贫困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诗,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浙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①亮:同“谅”,忠信。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L言M浙N不O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辽X东Y之Z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 “区区”在文中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中“区区”意思相同。

C. “益暴其恶”中的“益”指更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谦得益”的“益”意思不同。

D.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

B. 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C. 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D. 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

14. 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解答】(1)“太宗末年”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在D处断句;“而”连接“知此意”和“不言”,表转折,“不言”后断句,在M处断句;“得失”做“知”的宾语,其后断句,在U处断句。故选:DMU。句子翻译为: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

(2)B.“意思相同”错误。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区区:不重要,形容微不足道/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区区:愚拙。

(3)C.“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根据原文“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可知,后人知晓他们的直言进谏、贤能和杰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被保存了下来。

(4)①谓:以为;谏诤:直言进谏;怠:惰怠;忌:忌讳。句子翻译为: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②切:恳切;至:极其;深:深刻;迫:紧迫。句子翻译为: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

(5)根据原文“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可知,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由此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

根据原文“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诗,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可知,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

答案:

(1)DMU

(2)B

(3)C

(4)①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②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

(5)①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②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①

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②,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③,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④惊问,泛槎⑤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⑥。

【注】①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世祖广征江南擅书者缮写金字《藏经》,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结伴赴元都写经,此词即作于此次北行途中。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其家亦破。②底事:为什么。③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④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⑤槎(chá),木排竹排。⑥“海蟾”句:旧说月中有蟾蜍,且传为嫦娥所化。“海蟾”即海月。“孤白”为月的形状。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不愿奔赴元都写经,但王命难为,只好和沈尧道、曾子敬一同乘船前往。

B. “野人”二句通过写“野人”的惊问,从侧面表现词人狂傲不羁的个性特征。

C. “迎面”句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都用落叶这一意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

D. “海蟾”句以景结情,用天上升起的明月来衬托出词人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16. 近代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此为集中杰作,豪气横溢,可与放翁、稼轩争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气横溢”的具体表现。

【解答】

(1)B.“狂傲不羁的个性特征”错。“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泛槎竟误达天河。此处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故选B。

(2)这首词是以描写古黄河为主的。

“扬舲万里”,起笔用《楚辞 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抵触。“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

下面转写国家兴亡之题。“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须信”和“却向”表示出他是怀着无可奈何心情北上的。王命在身,不得不行。但苦衷在心却无处倾诉,只好借古黄河“中分南北”来发泄。随即写出南人眼中的黄河:“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老”“古”,言其古老;“风定波犹直”,写水流之峻急。以实物实景写出词人心中的感受。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泛槎”是一个典故。古传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泛槎(木筏)竟误达天河。“野人”此处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他们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你们是从何处跑到这儿来了?这里比黄河为天河,曲笔写路迢迢和跋涉之艰辛。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黄河气象之空阔。这里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寓“艰难苦恨”之情于其中。“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绿”指黄绿色。“北国深秋,寒气早临,衰草凄迷,一派迷离景色。唯有闲鸥独立”,河面寥廓,孤鸥闲立,写眼前实景,暗含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如此的意味。下面以突兀的笔调,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景色。“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张炎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扣歌而歌,令人百感交集。“海蟾飞上孤白”,这里以海上飞月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由上可知,词中,作者主要是从“景”“情”两方面表现“豪气”。

答案:

(1)B

(2)①写景“豪”。“浪挟”三句写出惊心动魄的壮阔气象,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豪壮阔大。

②情感“豪”。“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静女》中,表现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管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多,虚幻的“梦”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诗人们或写梦中景,或忆梦中人,或借助梦寄托夙愿。如“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超然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重点字:惧)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重点字:炜)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或: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重点字:碧)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重点字:阑)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托)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重点字:营)

【点评】《静女》名句辑录: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公众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敦煌考察时,领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 _____A____。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____B_____,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①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②除了要加以保护,就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③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蕴含敦煌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标准的审美需求,⑤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⑥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⑦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⑧所以,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⑨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⑩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选文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解答】(1)A处,前面说“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后面强调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工作,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填: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B处,下句“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是文物保护的结果,应填:文物被保护好了。

(2)②处,“除了……就要”不搭配,改为“除了……还要”;

⑧处,“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句子前后是并列关系,改为“同时”;

⑩处,“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表意不明,敦煌故事本身就是中国的文化品牌,此处是强调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改为“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答案:

(1)A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B文物被保护好了

(2)②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⑧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⑩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阙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的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句子,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标点符号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解答】(1)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句子“日影稍稍西斜了”中,“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意思是说日影稍微有点西斜;

句子“常常会被人遗忘”中,“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强调总是多次,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句意强调平凡的下午总是被人们遗忘;

句子“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中,“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句子强调人在慢慢观察云彩的过程中会产生奇想。

(2)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表达更有力度,表达了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其中问号表示惊讶,表示面对“茫茫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其中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3)原句“半天朱霞”中“朱霞”强调晚霞的颜色是红色,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显得具体生动,改句直接用“晚霞”就很平淡,没有这个效果;

原句“粲然如焚”运用比喻手法,写空中的红色晚霞发出光亮,像正在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地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

原句“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客观细致,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只是写晚霞照耀草地的结果,不具体,不形象。

答案:

(1)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与“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也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

(2)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使表达更有力度,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问号表示惊讶,表示辽阔的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3)原句中“朱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晚霞的颜色是红色,具体生动,改句用“晚霞”显得平淡;原句运用比喻,将晚霞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原句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只写晚霞照红了草地,不具体,不形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美丽的瞬间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甚至可以让你终生难忘。一个个的瞬间构成了人的一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瞬间的论述,主要揭示了“瞬间”的作用,尤其是美丽的瞬间可以让人终生难忘。人生就是一个个瞬间构成的。

写作时我们需要围绕“瞬间”展开。从这个作文来看,适合写成议论文,表达对“瞬间”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瞬间即是永恒、瞬间也能成就伟大、有些瞬间不能忘记等。选择人生或历史当中的一些瞬间为论据,这样更有说服力。比如,一个孩子跑上了公路,公路上车来车往,这个时候有一个小伙子冲上去,把孩子抱起,跑回路边的瞬间。重点写孩子跑上公路,人们的心情是如何紧张,前面做足铺垫,然后再写小伙子,为最后的抒情和议论张本。总之,要体现“瞬间”时间之短,但要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思想。

具体写作时,开篇可以引出写作的观点:爱在一瞬间。主体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或者《目送》中的描写等,都可以阐述爱在一瞬间;还可以写吴菊萍徒手接从楼上坠落的孩子的瞬间;9 11事件发生之时,那一个瞬间使多少人感到害怕,使多少人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死亡。但是,当被困人员感到害怕的同一瞬间,纽约市的消防队员们不顾自己的身命,一心为救出生还者而冲进这幢“危楼”,结果死伤了上百名消防员。事后生还者还激动地回想起当时的害怕,但更让他们铭记在心的是消防员的精神品质。最后,可以就爱在一瞬间进行阐发,表达自己对瞬间的认识。

立意提示:

1.爱在转头一瞬间。

2.瞬间即是永恒。

3.瞬间蕴含真善美。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